“冷热酸甜,吃啥都疼”
“刷个牙都能‘吐血’”
“20几岁的身体,60几岁的牙”
——当代年轻人之口腔现状
中国人习惯将各种口腔问题归结于“上火了”,其实很有可能是牙周炎在作祟。作为影响全球超7亿人的“口腔隐形杀手”,牙周炎会悄悄侵蚀牙齿周围的骨头和软组织,患者面临着牙槽骨不断流失、牙齿逐渐脱落的困境。
关于牙周炎
牙周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全球第六大流行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是牙槽骨吸收与牙周附着丧失。
据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牙周炎的患病率高达86.9%。传统治疗手段(如引导组织再生术)虽能部分恢复牙周结构,但存在三大局限:
Ⅰ 创伤较大且伴随痛苦
传统治疗主要采用 “手术 + 骨粉填充” 模式,医生需切开患者牙龈以清除感染组织,这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手术创伤。术后患者往往会经历疼痛,还面临着术后感染的风险,对患者造成身心负担。
Ⅱ 再生效果有限
人工骨粉填入骨缺损区域后,其再生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情况下,只能帮助患者维持现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骨组织修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牙槽骨流失的问题。
Ⅲ 适用范围受限
对于害怕手术或者身体条件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这种传统治疗手段并不适用。这些患者只能无奈看着牙齿状况不断恶化,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据 WHO 统计,在全球超7亿牙周炎患者中,仅12%能接受规范治疗,而其中真正实现牙周组织完全再生的不足5%。
干细胞治疗牙周炎
近年来,干细胞技术成为牙周炎治疗的新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院士团队、吴祖泽院士及企业技术团队于2025 年 7 月 31 日在国际顶级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发表一篇名为"Impact of allogeneic dental pulp stem cell injection on tissue regeneration in periodontiti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异体牙髓干细胞注射对牙周炎组织再生的影响: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控干细胞微环境与分子信号通路,实现组织再生已从理论构想变为临床现实。
研究人员从北京口腔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招募了 132 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包括158 颗需要治疗的牙齿),患者中有的牙龈萎缩,有的牙周袋很深,最严重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骨头缺损。
在临床试验中,医生使用特制针头,将 0.6 毫升含有 1×10⁷个牙髓干细胞的悬液精准注射到患者的牙周骨缺损区域,整个过程无需切开牙龈,就像平时打针一样轻松。
治疗后的数据显示,III 期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缺损改善率高达 26.81%,骨密度显著提升,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明显缓解。
单次注射1×10⁷细胞对Ⅲ期牙周炎(附着丧失AL≥5 mm)的疗效显著优于盐水组(AL改善26.81% vs 17.43%,P=0.0338);
对单根牙和无根分叉病变的多根牙效果明显;
双次注射组(间隔30天)的骨增量与单次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单次高剂量注射即可达到最佳疗效。
最令人振奋的是,DPSC注射不仅实现了牙槽骨的定量再生(骨缺损深度BDD改善0.30±0.484 mm vs 盐水组0.04±0.315 mm,P=0.0083),更显著提升了牙周组织的生物学功能。
(注:DPSC是Dental Pulp Stem Cells的缩写,即牙髓干细胞,“DPSC 注射” 意为 “牙髓干细胞注射”,具体是指将体外培养、质控后的牙髓干细胞制成细胞悬液,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精准送达病变部位,以发挥其促进组织再生、修复损伤的作用。)

DPSC注射在骨缺损再生方面显示出比生理盐水注射更高的疗效
更重要的是,由于采用了低免疫原性的干细胞(CD73/CD90/CD105 阳性率达 99%),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双次注射组的安全性数据也证实了该疗法可多次应用。
之后,研究者会跟踪6个月,定期检查牙齿的“健康指标”。
小结
这项全球首创的异体牙髓干细胞注射疗法,不仅是牙周炎治疗领域的里程碑,更标志着干细胞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成熟应用。与传统治疗相比,它的优势更为明显:
安全可靠:几乎没有副作用,也没有手术风险。
微创无痛:避免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极大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效果显著:真正实现了牙槽骨的 “主动再生”,而非简单的填充替代。
随着这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我们或许将迎来 “牙齿疾病微创治疗” 的新时代。当干细胞成为口腔健康的 “修复利器”,曾经让人谈之色变的牙周炎,终将不再是牙齿脱落的 “判决书”,而是可以通过简单注射就能逆转的 “可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