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种子” 干细胞: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2023年,心血管病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循环杂志》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占所有疾病的高位。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约为3.3亿,每年约有100万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发生。这意味着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例心梗病例出现。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的器官和组织。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发动机”,那么为心脏供给血液的冠状动脉就相当于“输油管”。当冠状动脉发生供血障碍,尤其是急性闭塞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即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的病症。


心肌梗死的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初始阶段,损伤正在发生)、亚急性期(损伤逐渐稳定)和陈旧期(瘢痕形成及长期后遗症)。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初始阶段,通常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快速发生坏死,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危急的特点,是心梗中最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类型。


随着时间推移,心肌梗死会进入亚急性期,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开始进入修复阶段,心脏功能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步恢复,但由于心肌坏死区域的修复尚未完成,整体心功能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经过亚急性期的修复过程后,心肌梗死进入陈旧期,表现为心肌纤维化、瘢痕形成及心功能下降,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长期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是院外导致死亡的最常见心血管急症之一,其危险性不容忽视。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为其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保证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然而,在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熬夜)的影响下,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改变,从而为心梗的发生埋下隐患。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核心机制是冠状动脉血流的急剧减少或中断,造成心肌因持续的缺血发生急性坏死。这种病症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局部血栓形成,最终造成血管管腔的阻塞。这一病理过程决定了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胸痛与憋闷,同时伴有反映心肌损伤、缺血以及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表现多样。除了常见的胸痛和胸闷之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还有些患者会有肩背部疼痛、牙痛、咽部发紧等不典型症状。严重者在疾病初期就可能出现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的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式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标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实施紧急心导管插入术和使用抗凝剂、抗血小板凝集剂等药物。这些干预措施旨在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以减少心肌坏死面积。然而,临床数据显示,血管阻塞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范围越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越高,预后也越差。


据研究统计,20%-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发展为心力衰竭,其中约50%的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这表明,当前治疗手段在改善长期预后方面仍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医学界持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延长心脏功能的良好存续时间。在此背景下,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广阔前景的治疗策略,逐步受到关注。



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2024年11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主导的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干细胞研究与治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Mid- to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tem cell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远期疗效与安全性:系统性评价与荟萃分析)的文献综述。这项系统性的评价与荟萃分析,针对的是干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长期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该文章系统性地回顾了72项相关研究,涵盖了7,103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情况。


该文章特别关注干细胞治疗对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梗死和脑卒中) 和梗塞面积的影响,这些指标也被定义为心血管死亡和非致命性AMI或卒中的复合终点。


- LVEF是衡量心脏泵血能力的重要指标,正常的LVEF一般大于50%。较高的LVEF意味着左心室能够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到全身,心脏功能良好。


- 低MACE发生率意味着患者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这些严重心脏问题的风险较低,这通常表示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治疗措施可能是有效的,心脏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良好。


- 梗塞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和患者的预后。较小的梗塞面积可能只会引起轻微的心脏功能改变,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预后相对较好。而较大的梗塞面积会导致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


研究结果显示: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干细胞干预组的LVEF在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时均有适度改善,其中尤以接受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患者最为显著。LVEF分别增加了2.91%、2.22%、2.61%和2.50%。这些数据指向:干细胞治疗对AMI患者LVEF的影响或能持续3年。


此外,研究发现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与超过1周的长细胞培养持续时间相关,特别是细胞量达到至少10^(8)细胞时,LVEF的改善更为显著。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在12个月和18-36个月的随访中,干细胞治疗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干细胞疗法可能降低心血管死亡、再梗塞和中风的风险。


梗死面积的变化:在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随访中,干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梗死面积没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在AMI患者中具有中长期改善LVEF的潜力,并可能降低MACE的发生率。这些数据都在表明干细胞在治疗AMI上具有广阔的前景,为AMI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小结


干细胞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长期治疗中,可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尽管在减少梗死面积方面暂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但总体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带来新希望。干细胞疗法或将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要咨询干细胞技术相关服务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客服




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仅作科普分享

相关 干细胞

18145842518

扫码咨询

TOP